前言
提到西安美食,你最先想到的肯定是肉夹馍、油泼面,最多再加上羊肉泡馍和冰峰汽水。
可你敢信吗?
火遍全国的湘菜品牌“兰湘子”、韩式料理“泰熙家”、日式咖喱蛋包饭“池奈”,还有国风茶饮“茶话弄”,老家全是西安。
一个靠面食出圈的城市,怎么就成了“全国菜系孵化器”?
这背后藏着的,可不止“好吃”这么简单。
千年饮食基因是底气
展开剩余85%西安能孕育多元餐饮,首先靠的是“家底厚”。
这里的饮食文化,可不是几十年的事儿,而是延续了上千年。
你以为西安只有街头巷尾的小吃?
其实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,这里就有了“西周八珍”,甜、酸、辣、咸各种口味都齐了。
后来秦汉隋唐13个王朝在这建都,帝王将相的宫廷宴更是把“吃”的讲究拉满。
像现在还能吃到的泡泡油糕,最早叫“见风消”,是唐代宫廷点心。
甑糕、西安牛肉饼,当年都是皇家专属, 就算到了现在,这种“宫廷味”也没断档。
西安唐乐宫从1988年开业到现在,接待过上百位外国元首,食客吃的“二十四气馄饨”,就源自唐代“烧尾宴”,一笼里有108种饺子。
这种“街头小吃+宫廷宴席”的双重基因,让西安对“好吃”的理解,比很多城市都更全面。
而且这些传统味道不是一成不变的。
肉夹馍从街头小摊到连锁品牌,凉皮从手工制作到标准化生产,传承里带着创新,这也为后来接纳外来菜系打下了基础。
3亿游客逼出来的“包容”
西安的包容,是刻在骨子里的。
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,千年前这里就是“万国美食汇”,现在这种特质,直接转化成了餐饮创新的动力。
2024年西安接待了超3亿人次游客,这些人来自天南海北,有人爱吃辣,有人爱甜口,有人钟情咖喱,总不能让所有人都吃油泼面吧?
商家要赚钱,就得顺着游客的口味来。
兰湘子做湘菜小炒,泰熙家融合韩餐,池奈主打日式咖喱,其实都是在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。
一不小心,来自陕西西安的湘菜就把湖南本地品牌干趴下了!
不光是国内菜系,外国品牌也愿意来西安扎根。
2019年俄罗斯网红餐厅Ketch Up就开到了西咸新区,现在在西安,你既能吃到地道的羊肉泡馍,也能尝到正宗的俄式料理。
这种“口味无国界”的氛围,让各种餐饮品牌都能找到生存空间。
更关键的是,西安本身就是“流量体”。
大唐不夜城的“不倒翁小姐姐”、永庆坊的“摔碗酒”,还有随处可见的唐装汉服体验,这些让西安常年霸占“网红城市”榜单。
游客来了,要吃饭、要喝奶茶,自然就给新品牌提供了试错和成长的土壤。
从“抢人”到“造品牌”的组合拳
西安能批量出餐饮品牌,最核心的其实是“城市会经营”。
它不是靠运气,而是靠一套精准的组合拳。
首先是“抢人”,2017年西安就开始搞“人才落户”。
7年时间,西安常住人口多了180多万,这么多人既是消费者,也是餐饮行业的从业者,直接给行业注入了活力。
然后是“扶品牌”。西安早在1997年就有了上市餐饮企业“西安饮食”,旗下有11个“中华老字号”。
像羊肉泡馍、葫芦鸡这些特色菜,靠着“老字号+旅游”的模式,早年就能做到年营收四五亿。
有了这家企业探路,后来的魏家凉皮、小六汤包、杨翔豆皮涮牛肚等连锁品牌,才能跟着快速成长。
现在西安还在推“首店经济”,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,政策上给餐饮企业支持。
当一座城市既有流量、有人口,又有政策扶持,再加上本身的饮食基因,能冒出兰湘子、茶话弄这样的品牌,其实一点都不意外。
结语
西安的餐饮奇迹,说到底是“城市与美食互相成就”的故事。
它没有固守“面食之都”的标签,而是用千年文化打底,靠开放心态接纳多元口味,再用精准的城市经营为品牌铺路。
这也给其他城市提了个醒,好的餐饮不止是“好吃”,更是城市活力的体现。
当一座城市愿意拥抱变化、服务消费者,自然会有更多惊喜冒出来。
发布于:广东省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